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
有学者的一个说法是颇有意思的:如果说周公的德是天子的特质,孔子则通过仁的普遍性的确认,将每个人变成了道德意义上的‘天子,将每个人变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主体。
因为严格的现象学意向性主张意向性构造对象物,而这里所说的感应性结构,是指对象感发了明觉,明觉回应了感发对象。[12]《答宗鲁侄》,《王畿集》卷十一,第297页。
朱子学本来强调心的知觉意义,而在阳明学中,知变为良知,觉变为明觉,知觉变为良知明觉。虚灵明觉是一种知觉,既可以说是虚灵的明觉,也可以说是虚明灵动的知觉。[36]《传习录》下,201条,陈荣捷:《王阳明〈传习录〉详注集评》,第167页。先生以圣人之学,心学也。故五谷禽兽之类,皆可以养人。
无论如何,王龙溪记录的阳明晚年的思想,不再像其中年一样只强调意之所在便是物,而是更多用良知感应之实事来界说物,表明阳明晚年对物的界说确实发生了一定的改变。夫以知识为知,则轻浮而不实,故必以力行为功夫。祭祀(offersacrifice to gods or ancesters),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,被称为吉礼。
这样,中国古代的祖先祭祀礼仪,便成为有人情味的行为规范。孔子这种孝道丧葬深入当时的民心,对当时的丧葬习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宾出,主人拜送,反,易服,即位而哭,如或去之。但若一任于情,则又失礼之谨严,故他马上又说: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
现代著名学者冯友兰进一步就此问题分析说:根于崇德报功之意,以人为祭祀之对象,……中国旧社会中,每行之人,皆供奉其行之人神,如木匠供鲁班,酒家奉葛仙。十伦指十种意义,十种效用,牵涉到社会各层面的关系,包括宗教、政治、人伦、家庭、婚姻体制,以及社会各层面的人际关系。
《国语·楚语》记观射父之言,说在颛顼之前,民神杂糅,人人皆可通神。盖礼之所以能范围群伦,实植本于宗教思想,故祭礼又为诸礼总持焉。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,可以看成是春秋时代普遍的社会意识,是孔子思想形成的现实土壤。……凡天之所生,地之所长,苟可以荐者,莫不咸在,示尽物也。
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载:帝颛顼好其音,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,命之曰承云,以祭上帝。这种祭祀教化的功能显于社会,是为了各种人伦关系的和谐。圣人明知之,士君子安行之,官人以为守,百姓以成俗。丧葬与祭祀是对已故的先人一些物质和精神的奉献,不是要死者像活人一样享受一切,而是作为一种礼,作为一种教化手段,使民德归厚,使人人具有仁爱之心。
不过,在具体的礼的应用过程中,情感本质与奢俭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不好把握的,用之过度,失于严刻,就须讲和,故《论语·学而》说:礼之用,和为贵。后来以此手艺为生者,饮水思源,崇德报功,故奉原来发明者为神明,而祀之焉。
儒家还把祭祖与巩固宗法秩序联系起来,《礼记·大传》还说:亲亲故尊祖,尊祖故敬宗,敬宗故收族,收族故宗庙严……收族讲的就是把整个宗族凝聚在一起。这就是在强调祭祀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,以及上所以教民虔也,下所以昭事上也的政治功能。
他的礼乐有宗教之用,而无宗教之弊。今无故而加典,非政之宜也。案《礼运》云: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,燔黍捭豚,蒉桴而土鼓。其意即谓,各种手艺,皆有其发明者。则是三祭中,明含有今人所说宗教之意义。子曰:‘吾不与祭,如不祭。
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,其子曰柱,能殖百谷百蔬。儒家主张以礼乐教化治国理民,集中地反映在祭天地、祭祖先、祭圣贤的三祭之礼当中。
是以古者先王日祭、月享、时类、岁祀。凡禘、郊、祖、宗、报,此五者国之典祀也。
(《论语·八佾》)这里对祭祀所持态度直指祭祀者的本心,强调的是对祭祀对象的尊崇以及自身的崇敬之心,至于被祭祀之鬼神是否存在倒是次要的。殷墟卜辞中祭字多不从示,仅从手持肉会意,当为祭之初文,本意为以手持肉献祭祖先神主的祭法专名。
其目的只在尽一己之德,并无所求于鬼神。《礼记·祭义》载孔子学生宰我问孔子:吾闻鬼神之名,不知其所谓时,孔子回答得就更加精彩了,他说:气也者,神之盛也。我们之所亲如死,自我们的理智观之,则死者不可复生,而灵魂继续存在之说,又不可证明,渺茫难信。(《荀子·礼论》)正是因为祭祀礼仪的这种伦理化、理性化趋向,所以儒家一直把它作为教化的手段。
(三)慎始终,厚民德的道德教化 儒门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祭祀之礼来落实孝悌之道。并在自己诚敬仁爱之德中,不忍否定一般人所承认的鬼神之存在。
根据历史的经验,儒学的世界性在于他适应了人类基本的道德要求,它不是外在灌输和强加的,而是出于人类社会道德和社会自身的内在要求。国于是乎蒸尝,家于是乎尝祀,百姓夫妇择其令辰,奉其牺牲,敬其粢zī盛,洁其粪除,慎其采服,禋yīn其酒醴,帅其子姓,从其时享,虔其宗祝,道其顺辞,以昭祀其先祖,肃肃济济,如或临之。
(二)质性情,形文饰的中和精神 孔子就是复兴礼乐文化的主要倡导者,他注意到了灌注于各种礼仪形式中的人性、情感因素,认为祭祀仪式所表达的,主要就是基于人们生命的传承,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。在礼的情感本质与奢俭形式之间,孔子说与其走形式,不如守本质。
(盖面对天地而想到创发宇宙继起之生命,面对祖先而想到光大祖德而垂裕后昆,面对圣贤而想到承续而且发扬仁道文化,这实在都是责任感的不容自已。关于祭祀之礼的起源,《礼记·礼运篇》说: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。日月会于龙狵dòu,土气含收,天明昌作,百嘉备舍,群神频行。古时所已有之丧祭礼,或为宗教的仪式,其中或包含不少之迷信与独断。
商圉yǔ、大王,能帅稷者也,周人报焉。后来,荀子就特别强调利用宗教性的礼仪来培养人们的等级观念:郊止乎天子,而社止于诸侯,道及士大夫,所以别尊者事尊,卑者事卑。
颛顼之后,高辛历日月而迎送之,明鬼神而敬事之(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)。欲言无知,恐不孝子孙弃不葬祀也。
夏之兴也,周弃继之,故祀以为稷。在此,一方面表示人的诚敬之心,可以通过祭祀之礼而通向祖先的神灵世界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